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建议办理答复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1303333
建议人: 薛仲联
主办单位: 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答复时间: 2024-08-28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薛仲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坚持节约集约、依法依规用地。自2022年6月《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淄工信非公〔2022〕4号)发布以来,共为109个产业类项目保障新增用地需求8064亩,包括淄博新塑化工有限公司1000吨/年聚丙烯催化剂项目等69个市重大项目、山东森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PTFE电子转用材料制造项目等11个省重大项目。对有新增用地需求的产业类项目用地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继续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筹划成熟、投资到位、拿地即可开工建设的专精特新企业项目,提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做好省市重大项目联审工作,积极配合发改、工信等部门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清单(实施类)以及省重点外资、工业、数字产业项目清单,全力争取省指标支持。

 

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6月28日

 

(联系单位: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系人:陈芳,联系电话:3170249)

(此件主动公开)

背景及问题分析 专精特新企业是相关行业内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佼佼者”,专精特新企业对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进一步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将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近年来,淄博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成立了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培育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之路,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534家,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有待增加。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与省内其他市相比数量偏少,叠加政策兑现不及时等因素,专精特新企业挖潜相对较难,截至2023年末,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列省内第6位,位次较之前有所下降,2023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208家,总量达到534家,在全省位次也不理想,而且,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较多,产业相对集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少,在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实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培育不足。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我市建立研发机构、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导致中小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达到世界领先技术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缺少足够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企业技术升级、数字化转型、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我市出台了系列措施,但政策力度深度、创新性、针对性不够强,对于如何吸引市外产业转移市内,如何推进本地传统制造业创新和培育品牌,如何挖掘和培育本地新兴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等方面措施不足。 三是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存在缺口。由于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原因,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不足,同时,金蓝领、高级技术工人、项目经理等中下层技术工人,部分工种面临青黄不接,多数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工程师(技能专家)—项目经理的梯次人才链条,往往造成人才断档,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建议 一是优化服务保障精度。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直通车”制度,常态化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供需见面、路演推介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诉求,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用地、用电、用工和各种证照办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业链、创新链、信息链、资金链、价值链等各项服务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案。强化政策集成,聚焦企业全周期的发展需要,按照不同类型企业的梯次布局,加强政策整合,制定覆盖企业各关键环节的政策扶持包,提高政策扶持的效率和精准度。 二是持续推动创新发展。通过引导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推动企业强化技术支撑能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瞄准“双一流”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组织各产业方向“高校合作及观摩学习班”,指导企业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加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优化梯度培育体系,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全周期的梯次培育企业库,完善企业筛选、辅导、进阶、奖补、退出等一系列培育机制,加强对新领域、新赛道、新业态、新技术企业的招引力度,补短塑强,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水平。 三是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在“人才金政50条”的基础上,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在人才认定标准、人才待遇、人才公寓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倾斜。加强工匠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完善在职晋升、培训等制度,培养大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队伍。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与高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壮大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产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