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然资源动态>行业新闻
理性认知·坚定信念·探索前进——中国矿联地勘协会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队长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3-08-09 15:11:03 浏览次数: 字体:[ ]

  从全国各地来到凉爽宜人的呼和浩特,参加中国首届百强地质队队长研讨会的人们,不知不觉地多了几分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冷静思考,多了几分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神圣使命感。

  百强排序与做大做强

  会上,来自39个行业局的219名参会代表,认真聆听了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会长闫学义所作的工作报告,对历时20个月、政府与协会和相关地勘单位携手完成的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排序工作深表满意,尤其对地勘协会付出的艰辛努力给予了较高评价。

  代表们认为,仅从“百强地质队评选表扬”、“百强地质队排序”、“中国百强地质队排序”、“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排序”的名称变化来看,从其涵盖的固体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航空地质调查、地质钻(坑)探、测绘、岩土工程、建设工程等各项资质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地质队代表层面来看,充分体现了地勘协会有效发挥自治功能和平台优势,服务于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潜心打造“中国地勘品牌”,展示出为地勘单位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的服务风范。

  闫会长在报告中,谈及政府、协会、地勘单位和媒体及法律机构对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排序工作所付出的共同努力,两鬓花白的他代表地勘协会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并十分郑重地站在主席台上深鞠一躬。谈及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排序工作的深远意义,闫会长声情并茂地说:“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地勘排序的空白,树立了中国地勘品牌,且让全社会知晓我们的地质队究竟做了哪些重要贡献,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位“资深地质队长”,还围绕“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这一会议主题与百强排序的意义,提出了两条建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地质队这个基础,就没有地勘事业昨天与今天的辉煌,更不会有灿烂夺目的明天。地质队是地勘单位的基本单元,是地勘事业发展的根基,既是地质找矿的主力,又是地勘经济的支柱,还是队伍稳定的基石。这是地质队基础作用的最集中体现,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地质队都是找矿勘查任务和社会服务任务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承担者。

  在当前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地质队更是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们以新机制为指引,以突破为宗旨,以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为目标,为缓解资源瓶颈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面对市场竞争的严酷考验,地质队肩负着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重任。他们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不断转换经营机制,不断壮大经营规模,不断提升运行质量,进而走出了一条条不辱使命、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作为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和社情民意的基层单位,地质队还肩负着带队伍、促和谐、保稳定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他们以“三光荣”精神为传统,锻炼出一支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勘队伍。那么,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国情、社情、局情、队情的新变化,把这笔精神财富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使地质队的价值与作用得以放大和强化,是政府和协会今后面临的最重要任务。

  ——可持续发展是地勘单位永恒的主题,这种发展不是追求表面的繁荣或一时的成果,而是要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各省(区、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推进之中。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地勘单位的作用,因此,不论改革如何推进,都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把地勘单位发展搞上去。

  毋庸讳言,与其他行业相比,地勘经济基础相对脆弱,总体竞争力还不强,面临的环境也比较复杂。既有体制和历史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只有做大做强,才能有效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开展百强地质队排序工作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树立行业标杆,以地质队做大做强的典型事例,激发广大地勘单位自强不息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百强地质队的典型意义在于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坚定主业发展方向,迅速融入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坚定不移地履行历史赋予的使命;二是要坚持“探采一体化”、“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方针,抓住矿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手中掌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要进一步扩大视野,着眼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拓展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空间;四是要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大力提升地质勘查和技术服务能力,以优秀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全力培育独具优势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

  闫会长发自肺腑的建议,引发了参会者的共鸣。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队长侯军亮就如何在改革的新形势下,重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而大声疾呼,“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所有国有地勘单位一视同仁、关爱扶持;要考虑国有地勘单位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情况,考虑其承担的非同小可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地给予政策扶持、项目扶持、技术扶持、装备扶持和矿业权扶持等;要大力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国家和地方的地质重点项目和公益项目,促进地勘单位锻炼队伍、加快发展。就当前改革而言,无论是定为公益一类、二类,还是企业化单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国有属性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不会改变。若不增强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不培育地勘单位的自生能力,不依靠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任何改革都很难推进!”

  理性分析与未来方向

  本次会议最吸引人的,当属到会的80位中国百强地质队正副队长及其中荣登论坛的11位队长的精神风貌。他们集中展示了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出手不凡、各显神通的英姿,展示了在可持续发展中一马当先、开拓进取的气概,以及对当下和未来喜忧参半的实践认知和理性分析。

  辽宁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队长李波,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地质队长之一。一袭红衣、浓黑短发、中气十足的她,在此次研讨会上所作的“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选择”发言,一时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谈及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李波认为,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矿产资源需求开始疲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走低,一些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地方政府投资开始锐减,民营风险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加之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的地质成果“家底”已基本消耗殆尽,新一轮投入无疑将面临更大风险与成本;二是因行业管理逐步规范,多领域资质管理日趋严格,给“小而全”的地勘单位带来重重障碍,遭遇“事企双轨运行”的财务与税收的束缚与不便,进一步显现企业化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三是各省区矿权管理政策或停滞不前、或不做兑现,地勘单位取得矿权、延续矿权依然困难重重,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加之眼下的分类改革将会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新一轮的利益调整必将给地勘单位带来不小的振荡与阵痛。

  就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主客观障碍因素,李波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根深蒂固的体制约束和习惯思维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尽管10年来地勘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产业经济的“大树”仍寄生在事业单位的“花盆”之中,在受到“百般呵护”的同时,亦受到体制上的“多重限制”,成为了永远长不大、难以经风雨的“小老树”。主要表现在一为“劳务主导型”,产业结构未发生根本转变,地勘单位矿业开发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其80%以上产值集中在不足20%的地勘单位手中,“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极为不平衡;二为上世纪人才严重流失的“后遗症”显现,人才梯队出现断档,领衔地质项目的专业人才捉襟见肘,欠发达地区更是无法破解吸引人才的难题;三为“小富即安”、“吃光分尽”等复杂心态作祟,不少地勘单位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执行力和迎接新一轮市场挑战的人财物准备。

  李波还列出了可供选择和借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在产业模式的选择上,地勘单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取向,应在于提高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总量与份额,而选择实体投资与虚拟投资这两种基本投资方式最为关键;在组织模式选择上,预见未来一个时期,在地质局和地质队之间甚至地质队与二级单位之间所诞生的专业化集团公司等,即“条”、“块”组合模式,依旧是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地勘单位必须依托专业性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必须依托地区性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依托专业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谋求跳跃式发展。至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选择,不论是利润管理模式、还是股本分红模式,地勘单位始终要把对技术与经营骨干的激励与约束,作为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对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李波认为,“无论被划分到哪一类,地勘单位市场化的取向不可逆转,企业化的目标不容置疑。对此,必须丢掉任何不切合实际的天真与幻想。”主张要用坚韧不拔的勇气谋求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谁能咬紧牙关挺过去,谁就能够拥抱‘第二个春天’。可以预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的现实不会改变,矿产资源持续短缺的现实不会改变,国有地勘单位能够也必将能够大有作为。因为地质勘查与其它产业的重要区别是,在需求疲软面前,不仅可以等待需求,而且能够创造需求!”

  正如中国矿联地勘协会副会长、西北有色地勘局局长孙峰在大会总结时所评价的那样,“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会议主题,立意深远、寓意深刻,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对地勘单位乃至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次重要推动。会上所宣读的11篇论文,均以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为背景,深入思考了地勘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展示了地质队队长的宽广视野和理论素养。与会者针对新体制、新机制建设和分类改革等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和建议,则充满了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探索精神,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地质队长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坚定了我们携手共进、迎接未来、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