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 成果公布
索引号: 11370300MB286462XU/2021-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12-23 发布机构: 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 成果公布

发布日期:2021-12-23
  • 字号:
  • |
  • 打印

2021126日,《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规划成果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20211222

 

 

 

 

《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

主要内容

 

一、     规划层次及范围、规划期限

(一)     规划层次及范围

共包括3个层次,即“市域、中心城区、镇村”。其中:

市域:淄博市行政范围;

中心城区:包括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

临淄区、文昌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桓台县部分区域;

镇村:除中心城区外,乡镇驻地行政范围。

(二)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 总体目标

树立建设“山青水润,人美田沃,城强业丰,格局明晰,城园相融,和谐统一,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的实现共分“三步走”。

(一)     2025年发展目标

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成熟,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全域公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然化、原生态底色更加凸显。休闲、体育、文化、科普等各类公园要素进一步丰富,基本完成荒山绿化,实现荒山应绿尽绿。全市公园式单位、公园式村庄(社区)、公园式企业达到50%左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60%以上,河湖水面率达到2.1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95平方米以上,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2.25公里以上。公园城市成为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

(二)2030年发展目标

全域公园城市基本建成,城市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实现根本性优化更新,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公园式单位、公园式村庄(社区)、公园式企业达到80%左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10%以上,河湖水面率达到2.3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20平方米以上,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4.20公里以上。公园城市标准体系成为全国标杆,组群式全域公园城市成为淄博名片。

(三)2035年发展目标

全域公园城市全面建成,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60%以上,河湖水面率达到2.5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45平方米以上,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5.80公里以上。淄博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典范。

三、     规划结构

(一)市域公园城市规划结构

构建“一心、两环、三带、四片区”的独具淄博特色魅力的公园城市市域规划结构。

“一心”:以张店区为核心的四位一体主城区;

“两环”:中心城区内环生态绿地和外环生态绿地;

“三带”:依托孝妇河、淄河、东猪龙河打造串联山、水、城的三条生态风光带;

“四片区”:南山,以山区资源为支撑的城市南部区域,包括淄川区、博山区和沂源县;北水,以水域资源为支撑的城市北部区域,包括桓台县和高青县;东齐,以齐文化、蹴鞠文化资源为支撑的城市东部区域,为临淄区;西商,以商埠文化、丝绸文化资源为支撑的城市西部区域,为周村区。

(二)中心城区公园城市规划结构

构建“两环、四楔”的公园城市中心城区规划结构。

“两环”:中心城区内环生态绿地和外环生态绿地;

“四楔”:为控制城市蔓延,防止城市黏连,围绕城市四角构建的生态绿楔,分别为东南角山地型绿楔、东北角人文型绿楔、西南角山水型绿楔和西北角农耕型绿楔。

四、规划内容

(一)锚固生态本底,提质生态空间

1. 山林空间提质,增加生态承载力  

1)矿山提质

 对于生产矿山大力推进矿业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矿业”模式。对于废弃矿山,稳步推进生态修复。

2)荒山复绿

结合山体自身特点,将山体修复变废为景,以山形地貌、生态植被为依托,融入各类休闲、运动文化、科普、景观、普法等主题,打造特色山体公园。

3)林地提质

对宜林荒山进行人工造林与补植提升;对不适宜人工造林的瘠薄荒山实行封山育林、留苗养树;对现有生态公益林,通过间伐、补植、树种更换等措施,构建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2. 河湖空间提质,实现清水润城

1)河道提质

城区部分的河道,推进局部河道连通,实现清水入城;产业园区部分的河道,对侵占河道部分进行拆除,实现生态河道空间的恢复。

2)湖库提质

对依法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湖库,按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相关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对于未纳入城市控规的,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管控。

(二)构建城市绿廊,打通城市生态动脉

构建“蓝网、绿网”两类生态廊道体系,包括16条滨水生态绿廊和11条交通生态绿廊。

1. 建设要求

1)滨水生态绿廊:已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依法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调整或者新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滨水生态绿廊宽度应满足滨水绿地及水利部门相关规范要求,滨水生态绿廊内不增加除水利工程、农业用地以外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其他建设用地。

2)交通生态绿廊:已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依法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调整或者新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时,交通生态绿廊宽度应满足道路交通相关规范要求,交通生态绿廊内,禁止布局除村庄、农业用地、交通设施以外的其他建设用地。

2. 管控要求

按照“三线一单”,明确生态廊道内部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禁止生态廊道范围内的各类非建设用地向工矿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转换。

(三)规划生态绿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规划“四大主题”类型的生态绿楔,分别为中心城区东南角山地型生态绿楔、东北角人文型生态绿楔、西南角山水型生态绿楔、西北角农业型生态绿楔,共包括31个生态或农业公园。

1.建设要求

已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依法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调整或者新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生态绿楔内建设用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坚持“先拆旧后建新”和“多拆少建”的原则,逐步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原有工矿企业逐步迁出。

2.管控要求

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区域,应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应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要求;涉及历史文物遗址的,应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要求;除村庄和城镇外,生态绿楔内禁止做除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绿化和水体、应急避难、公共文化、体育、市政配套之外的其他用途。

(四)建设生态绿环,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规划中心城区生态内外环由55个生态公园构成,包括24个内环生态公园, 31个外环生态公园。

1.建设要求

规划确定绿环边界线,具体实施中应与周边已建村庄、住宅、工业园等用地范围相结合,视具体情况而调整。

2.管控要求

1)生态绿环由农用地和园林绿地构成,禁止将生态绿环中生态用地用于除农业生产、绿化和水体、应急避难、公共文化体育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其他用途。

2)在生态绿环内实施绿地、水体、景观等生态建设项目,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配套服务设施总占地面积不得超过3%

3)对生态绿环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坚持先拆旧后建新多拆少建的原则,逐步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生态绿环内的农用地应当坚持农地农用,不得非法改变农用地用途。

(五)规划通风廊道,缓解大气污染

规划通风廊道共38条,其中7条城市一级通风廊道和31条城市二级通风廊道。

1.建设要求

结合城市建设格局,将除通风廊道主体外周边城市绿地、开敞空间一并划入通风廊道空间,力求最大限度预留和精细划分通风廊道空间。

2.管控要求

城市用地通风廊道内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禁止发展高污染产业,通风廊道内不再布置对通风廊道通风功能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通风廊道内宜选本地生植物。

(六)完善公园体系,丰富公园类别

构建“三大类、十中类、十七小类”的公园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铺垫公园城市绿色基底,其中:

三大类:包括区域公园、城镇公园、乡村公园;

十中类: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区域游憩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郊野公园、农业公园和乡村社区游园;

十七小类: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遗址公园、野生动植物园、矿山公园、雕塑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田园综合体、各类农业园(农庄、农场)。

规划区域公园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区域游憩公园。其中,规划自然保护区1处、规划自然公园8处、规划区域游憩公园36处。

规划城镇公园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其中规划综合公园58处、规划专类公园158处、社区公园379处、游园1131处。

规划乡村公园包括郊野公园、农业公园、乡村社区游园。其中规划郊野公园12处、规划农业公园80处。

(七)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城市绿道体系

以区域级绿道为骨架,城市级绿道、区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相互衔接,形成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城市绿道体系。

1. 区域级绿道

串联淄博城市“山、水、林、田、湖”生态资源,构建“两环三纵五横”的市域主干绿道体系,串联市域内各类景观要素,体现淄博自然野趣。

2. 城市级绿道

城区与城区、城区与县城之间,与区域级绿道相衔接,与城市慢行系统紧密结合,体现淄博宜居城市品质。

3. 区级绿道

在城市各组团内部成网,与城市级绿道相衔接,与城市慢行系统紧密结合,串联各区县内部文化、自然景观资源,统筹各区县内部文旅资源。

4. 社区级绿道

与城区绿道相衔接,串联社区内绿地、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场馆、社区运动中心和社区养老设施等。

(八)注入文化新内涵,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将文化注入公园绿地、城市绿道等生态空间载体,实现文化由认知层面转到物质层面的直观体现。

坚持共建共享,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科技馆覆盖体系,构建一区县一书城、一镇街一书吧、一村居一书屋15分钟阅读文化圈,打造书香淄博,注入文化新内涵,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九)实施社区空间提质,改善城市宜居环境

实施公园绿地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文化遗址空间、滨水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开放社区空间8类公共空间提质,完善绿色公共配套、健全避险绿地等公共安全体系,满足全时段、全区域市民日常出行、交流、休闲游憩的需求。

(十)实施镇村空间提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新型城乡体系,针对市域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北部平原地区不同资源禀赋条件,构建中心城区-区县城区-特色乡镇-乡村社区的新型城乡体系,对镇村生态建设、绿道建设、田园景观等建设内容提出规划引导。

(十一)引导绿色产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出发展新经济、塑造新经济场景、深化产业赋能、发

展绿色产业等引导措施,实现淄博绿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十二)落实近期建设重点,扎实推进建设进度

规划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近期建设重点项目367个,分为8种类型。其中乡村振兴型79个,城市公园建设型78个,水环境治理型40个,城市绿道型107个,绿色社区营造型25个,产业园区型10个,山体修复型18个,城市公园综合体型10个。规划选取25个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引导,本公示稿选用孝妇河、东猪龙河、淄河进行展示。

(十三)转变管控方式,保障公园城市建设运营与管理

提出建立公园城市行政管理体系、法制体系、传导体系及多方面长效推动机制,保障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落地。